6月9日晚,在耳熟能詳的陜北民歌聲中,由陜西民族樂團、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南京民族樂團、米脂吹打樂團百余位民樂藝術家共同呈現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拉開了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的序幕,開啟“長江與黃河的對話”。
去年,一曲《大江南》率先奏響南京長江民樂匯的音符,給不少南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著名作曲家王丹紅再次攜作品《永遠的山丹丹》來到南京長江民樂匯,在長江岸邊刮起了一陣濃郁熱烈的“西北風”。
這部作品由王丹紅以“山丹丹”為意象而創作,設計了八個段落的結構與主題,包括序曲《信天游》《壺口斗鼓》《祈雨》《五彩的窯洞》《刮大風》《趕腳的人》《朝天歌》和尾聲《永遠的山丹丹》八個樂章。該作品集合了腰鼓、嗩吶、信天游、說書等陜北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展示出黃土文化的厚重變遷和豐富多元,歌頌了陜北人民可歌可泣、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被音樂界評價為“一部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創作”。
陜西民族樂團與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南京民族樂團、米脂吹打樂團首次攜手,將黃土高原上的音樂帶到了江南水鄉。板胡演奏家沈誠、嗩吶演奏家王展展、民歌手蘇文、陜北說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永原的加盟帶來了原汁原味的陜北味道。
伴隨著序曲《信天游》中高亢嘹亮的歌聲,一幅粗獷豪放的西北風情畫卷由此展開。《壺口斗鼓》中鼓聲陣陣,用千面鑼鼓和嗩吶的聲浪與壺口的巨浪相搏,發出“人定勝天”的怒吼。《祈雨》中陜北歌手蘇文蒼涼的歌聲與婉轉的樂聲相結合,刻畫出神秘又悲壯的求雨場面。《五彩的窯洞》用溫婉悠揚的旋律渲染出一幅窯洞里充滿憧憬的畫面。《刮大風》用極快的節奏展示出陜北“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壯觀場面,說書人高永原以詼諧的語調和極富張力的表演風格,展現陜北說書的獨特魅力。
《趕腳的人》深沉而舒緩,板胡演奏家沈誠用手中的樂器,講述了黃土高原上趕腳人的悲苦,訴說著陜北人民的不屈與頑強。《朝天歌》章節中,嗩吶演奏家王展展吹奏的嗩吶之音震撼人心,抒發著這片黃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尾聲《永遠的山丹丹》再次直擊人的心底,各種樂器的聲音漸次匯聚,將整場演出帶向了最高潮,澎湃的黃河之音,與江潮聲交融,在觀眾們的心中久久激蕩,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的底色,江河文化的交融帶來了生生不息的源動力。
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深挖長江文化的內涵價值,促進跨地域音樂藝術的表達和交流,以“長江與黃河的對話”為主題,邀請來自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12家民樂團體,聯袂奉上融傳統與現代、經典與創新于一體的民樂盛宴。
6月10日晚,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第二場演出《當絲竹遇見管樂》在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江邊草坪開演。來自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六大頂尖民樂團,用經典民樂共同奏響“我們的節日”。陜西民族樂團和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也帶來了精彩的民樂合奏《秦韻》、二胡齊奏《迷胡調》、竹笛二重奏《跑旱船》節目,將秦地的風韻展現得淋漓盡致,似絲綢般鋪向天邊,逍遙縹緲。
演出最后,來自江蘇、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和包頭的六大頂尖樂團首次攜手,以民族音樂為紐帶,共同演奏了《花好月圓》,用民樂帶領觀眾在絲竹管弦聲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渾然天成的自然環境中聆聽中華民族的情感密碼,在傳承創新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