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題為《舞劇《長恨歌》二十載 匠心鍛造精品 實力鑄就品牌》的文章,重點介紹了陜旅集團旗下長恨歌公司依托核心IP《長恨歌》,構建“演藝+文旅+科技”的生態化產業矩陣,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原文如下:
7月30日凌晨,在驪山腳下的陜西省西安市華清宮景區內,由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經典版舞劇《長恨歌》結束了當晚最后一場表演。 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國內領先的文旅演藝綜合服務企業。公司以“傳承歷史文化精粹,引領融合產業創新”為理念,依托大型實景舞劇《長恨歌》這一核心IP,構建起“演藝+文旅+科技”的生態化產業矩陣,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今年3月,《長恨歌》藝術團獲評“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作為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自2006年首演以來,已累計演出6000余場,接待觀眾1200萬人次,創收超20億元,成為“山水實景+盛唐文化+科技賦能”模式的實踐范例。公司依托《長恨歌》這一IP,構建“演藝+文旅+科技”產業矩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長恨歌》團隊每年都會針對服化道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實現常演常新、久演不衰。2021年創新推出的冬季版冰火《長恨歌》,更是突破季節限制,以舞臺上冰和雪的效果,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冬日冰雪剔透的浪漫之美。2024年引入全息投影與裸眼3D技術,打造“祥云繞蓬萊”的仙宮幻境,視覺效果令人震撼,仿佛每一幀都是壁紙。 此外,公司通過文創衍生品開發、數字產業融合等方式延伸價值鏈,破解了傳統景區收入來源單一、過度依賴門票經濟的問題,成功帶動區域文旅綜合收入超百億元,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我國旅游演藝事業蓬勃發展,產品和服務豐富多彩。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長恨歌》團隊始終堅持藝術品質至上,每年盛夏日均演出4場、寒冬堅持冰面演出,日均訓練超8小時,以“戲大于天”的信念為觀眾帶來精彩演出。 首演近20年來,《長恨歌》榮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組委會特別獎等多項榮譽。近年來,除斬獲陜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外,《長恨歌》藝術團還在各類專業舞蹈賽事中屢獲佳績,以藝術品質贏得市場認可。2023年,《長恨歌》藝術團榮獲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十大精品演出項目;2024年,榮獲中國頂尖舞者成長計劃全國作品展演年度優秀作品獎。 深度挖掘、打破常規、創造轉化,是舞劇《長恨歌》長盛不衰的關鍵點之一。近20年來,《長恨歌》藝術團把匠心精神貫穿于藝術、技術、服務、營銷等各領域,努力打造行業標桿。 公司建立了覆蓋人力資源、演出管理、服務經營、安全防護等全方位的標準體系,并提出《精細化服務3719行動方案》,將質量目標納入績效考核,持續推動管理升級。以舞劇《長恨歌》為藍本編制的《實景演出服務規范》(標準號:GB/T 32941.1-2016;GB/T 32941.2-2016;GB/T 32941.3-2016)3項標準成為國家標準,9項納入陜西省地方標準。2023年,《“長恨歌”標準化模式鑄就旅游演藝文化品牌》入選全國文化和旅游標準化示范典型經驗名單。 接下來,公司將繼續以《長恨歌》為核心IP,不斷開拓創新,鍛造更多文化精品,為推動陜西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當前,陜西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成為國風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適逢暑期,公司持續推出“盛唐國潮”體驗項目,通過60余場特色演出和沉浸式互動,為游客打造全方位唐文化體驗,創新性地將《長恨歌》的飛天威亞移至白天展示,并融合唐宮舞蹈、大型巡游、詩詞互動等多元內容,以及多個熱門網絡IP,讓游客真切感受“做一天唐朝人”的獨特魅力。這些唐文化體驗項目,不僅豐富了陜西文旅產品供給,更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增進游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助力講好陜西故事、傳播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