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國旅游報》刊發了題為《這些旅游演出為什么長紅?》的文章,系統介紹了入選全國十大精品演出項目的3部文旅演藝。其中圍繞“演出四季 永不缺席”深度解析了最美舞劇《長恨歌》的“長紅密碼”。原文如下:
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公布了《2023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十大精品演出項目》和《2023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優秀演出項目》。其中,旅游演出《長恨歌》入選2023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十大精品演出項目。近年來,品類豐富的旅游演出劇目齊聚市場,吸引了廣大游客到景區觀演消費。其中一些已經長紅10年、20年的旅游演出劇目,創作質量上乘、文化內涵豐富,內容題材和藝術形式多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成為知名的旅游品牌和地域的文化名片。
《長恨歌》:演出四季 永不缺席
5月1日18時40分,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宮景區門口,游客按照男女性別有序安檢,人人帶著興奮的表情往景區里走,準備來感受一場“千年穿越”。華清宮又名華清池,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尤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一段情緣而聲名遠播。
2006年,華清宮創排了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舞動帝妃絕戀,在常態化演出的第19個年頭,仍然一票難求。
山作幕布,天為背景。九龍湖邊,游客漸漸地坐滿,夜慢慢地黑定,如夢如幻的時刻到來。“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春寒賜浴華清池”“仙樂風飄處處聞”“花鈿委地無人收”“天上人間會相見”……詩句伴隨著演員們70分鐘的演繹,從抽象的文字變成了具象的感知,一幕幕經典場景活了起來,游客在感慨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人物命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郁的唐文化氣息。
舞劇《長恨歌》以唐代詩人白居易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為藍本,以驪山為背景,以景區九龍湖為舞臺,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為舞美元素,借助科技手段、絕妙特效,營造萬星閃爍的場景,如夢似幻仿佛人間仙境……自2006年公演以來,劇目已演出5000余場、累計創收20億元。
華清宮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長恨歌藝術團團長王文彥介紹,這個劇目自公演以來,創造了超強人氣,積累了超高口碑和票房,被譽為“文旅融合典范”“來陜西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今年實現每日常態化3場演出,節假日為滿足游客需求提升至4場。1月1日至5月5日,舞劇《長恨歌》演出311場,實現營業額2.4億元;五一假期接待觀眾5.49萬人次,實現營業額1646萬元。
以“真山真水真歷史”為依托,在歷史故事發生地打造高水平實景演出,并采用高科技舞美燈光,借助文化IP做好市場品牌營銷,是舞劇《長恨歌》長盛不衰的關鍵。
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高潔介紹,作為文旅融合的典范,舞劇《長恨歌》借助現代科技和藝術表現手段,實現了常演常新、久演不衰。同時,景區強化旅游供給,創造旅游新亮點,于2021年冬季推出冰火版《長恨歌》,實現了北方冬季戶外實景演藝零的突破,改變了《長恨歌》“春播秋收”的歷史,實現全季節運營。2023年演出季,冰火版《長恨歌》共演出207場,接待觀眾51.4萬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59.51%。
值得關注的是,北方冬季寒冷,對戶外演出的經營、運維等帶來巨大影響。為克服這一系列問題,運營方推出冰火版《長恨歌》時,從舞臺機械設備、觀眾、演職人員等不同層面做好保溫措施,打造出別樣的光影和火焰特效,為游客帶來精彩的唐風視覺盛宴,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作為一臺旅游演出,結束時座位席依舊“滿坑滿谷”,并伴以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對演出最大的肯定。“觀看舞劇《長恨歌》可賞析動人的劇情和優美的舞姿,也可感悟‘文旅+科技’帶來的震撼。”西安市民秦先生說,雖然自己已經看過很多遍《長恨歌》,但劇目每年都有新變化、新調整,越看越愛看,他已經給很多外地親戚朋友推薦過這個劇目。
“經過多年探索,我們創新性地建立了一套適應夜間演出需求的《長恨歌》演出管理體系。”王文彥說,200多人組成的管理團隊,從演出人員管理、物資設備管理、事件流程規范,到票務、安保、銷售、保潔、接待的日常管理,分工明確。“當然,《長恨歌》能夠持續火爆的重點是長恨歌藝術團每年都會對舞劇進行更新,在敘事主線不變的情況下精益求精。包括從服裝道具到舞臺設計也不斷升級改造,力求給游客呈現常看常新的效果。”
2024經典版《長恨歌》在舞美特效、燈光道具、多媒體效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進,尤其是通過“燈光+舞美”讓實景與夢境融合,以祥云環繞、龍鳳徘徊等形式,呈現夢境中的蓬萊仙宮,豐富了觀眾沉浸式“唐風”視聽體驗。
“很多時候是一票難求,3000個座位場場爆滿,每逢節假日第4場結束時已到凌晨。時間這么晚,外地游客很自然地要在當地食宿,這對臨潼區發展夜間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高潔介紹,未來,舞劇《長恨歌》將繼續秉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理念,不斷提升藝術品質和服務水平,為游客呈現更加完美的演出作品,推動中國演出事業的繁榮發展。華清宮景區也將進一步創新景區商業模式,以多元業態填補沉浸式體驗感受,打造“芙蓉天街”文商旅消費聚集區,常態化開展“唐·上元節”夜游活動,通過燈光、造景和夜游,營造“全唐”概念場景,為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經濟創造新亮點。
從景區內隨處可見身著各式華服的游客拍照打卡,到霓裳羽衣舞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再到身著古代服飾的工作人員,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甚至游客在不經意間就能與“皇帝貴妃”擦肩而過。
這種古今交融、久生不厭,何嘗不是從《長恨歌》所挖掘出的價值和效益,進而轉化為景區高質量發展的依托。
如今,不管是夏夜繁星皓月,還是冬夜瑞雪紛飛,在華清宮九龍湖畔感天動地、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都不會缺席,始終讓游客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