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貫穿到國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髓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立場,必須貫穿到國家安全各領域各方面。
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責任。面對突如其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3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強大的戰略定力,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較強、致死率較高的病毒株的廣泛流行,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贏得了寶貴時間。2022年11月以來,圍繞“保健康、防重癥”,不斷優化調整防控措施,較短時間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2億多人得到診治,近80萬重癥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跡。這場疫情防控斗爭,正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次生動實踐,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安全事關黨和國家安危,事關民族復興和人民福祉。只有確保政治安全,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新形勢下,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發展和安全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也可能演變為政治風險,最終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危及國家安全。我們要堅持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對容易誘發政治問題的敏感因素、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及時消除各種政治隱患,防止非政治性風險蔓延為政治風險,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不斷夯實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本與根。
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在風云變幻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能不能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要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要保證基本經濟制度安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鞏固由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障;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保障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要統籌開放和安全,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開放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營造人民安寧的有利環境。軍事手段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保底手段。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人民安全就無從談起。科技是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精神支柱。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堅定文化自信、維護文化安全,事關國運興衰。社會安全是人民群眾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會安定的風向標。我國社會大局長期保持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新形勢下,我們要積極適應軍事、科技、文化、社會領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遵循不同領域的特點規律,建立完善強基固本、化險為夷的各項對策措施,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硬實力和軟實力保障。
以國際安全為依托,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前途命運出發,鮮明提出并深刻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闡明了中國的安全觀、發展觀、義利觀、全球化觀、全球治理觀,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發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們要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加強國際安全合作,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新路。
(作者: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