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位90后年輕的上海女孩黃瀟瀟(化名),通過房地產買賣合同,構設陷阱,最終以少量的定金“套牢”上海幾位房主上千萬元的房產。
2016年期間,黃瀟瀟在上海到處買房,先后簽下了4份房地產定金合同。她所買的房子每一套價格都是幾百萬不等,同時她也支付了5-10萬元不等的定金。但在付了定金之后,她就開始玩“消失”,以各種理由拒不支付首付款。等到房主想要解除買賣合同時,黃瀟瀟就翻出了合同當中的違約條款來索賠。從2016年到2017年,上海大部分地區房價上漲超過50%,這四套房子合計總價超過2358萬,房價上漲的收益可達一千多萬。按照合同的約定,這一千多萬的差價就要歸黃瀟瀟所有,而她付出的僅僅是合計不過是30萬的定金和極低的違約金。通過這套手法,黃瀟瀟僅需動用30萬元的成本,就已經能夠獲利上千萬元。即使是房東們都選擇違約,黃瀟瀟也能獲得數百萬元的違約金。
單個房東起訴到法院的時候,一審法院根據單份的合同來看,判定雙方當事人的購房合同合法有效,駁回原房主的訴訟請求,判令原房主繼續履行雙方簽訂的《房地產買賣合同》,案件受理費用也由原房主承擔。而在這樣的案例多了后,受害者房東抱團集體去法院作證,法院審理認為,黃瀟瀟并沒有付款能力,卻在短期內與包括梁某、謝某等在內的多名房屋出售人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在合同中均約定了付款期限為600天,顯然與購房政策不符。由此可見,購房不是黃瀟瀟的真正目的,而是通過支付小額錢款來謀取不正當的利益。由此,黃瀟瀟才最終全部敗訴。
專家提醒:
買賣房屋時,一定要注意到合同條款中關于定金、違約金的金額、逾期期限的約定是否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和專業人士或者律師溝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