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通訊社社長傅華在《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的文章,文中提及金延安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同時指出,延安市不斷拓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豐富紅色旅游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講好紅色故事。原文節選如下: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形成的思想精華。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今年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了精煉概括,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全面闡述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彰顯了中華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脈的自信之基,與時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強之道,昭示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自立自強的突出優勢,為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提供了一把“金鑰匙”。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偉大號召,指明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方向。
近年來,陜西省延安市不斷拓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豐富紅色旅游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講好紅色故事。圖為2023年8月31日,演員在延安的金延安文化旅游產業園區表演紅色歌舞劇《延安十三年》。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旅游工作,紅色旅游多次被寫入國家級政策文件中。陜旅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陜西豐富的紅色資源,借助多年深耕文旅發展的優勢,以文旅融合、科技創新的理念探索紅色旅游發展新路徑,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已形成了集紅色景區、紅色教培、紅色演藝和紅色文創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文化品牌,打破了紅色旅游“建展館”的單一模式,建立起了多元融合的紅色旅游產業體系,為提升紅色旅游發展活力,傳承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做出了積極示范。
2021年,正值建黨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陜旅集團重磅推出了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圍繞中央紅軍落腳延安、延安文藝座談會、南泥灣大生產、東渡黃河等重大歷史事件,以戲劇對白、民歌對唱、秧歌、戲中戲、腰鼓等藝術表現形式,運用聲光構建立體的游客體驗,再現了延安十三年的崢嶸歲月。作品高舉民族文化旗幟,彰顯了烽火歲月中的民族大義和人間深情,是陜旅集團23載演藝精粹升級之作,更是一部頌揚革命史詩情懷的里程碑之作。
在革命圣地延安建設圣地河谷·金延安景區,以延安精神、延安記憶為主題重現30年代的老延安院落街區,以具象的文旅元素展現“延安精神”時代氛圍,讓延安故事“立”起來;在革命圣地延安紅色文旅景區金延安、西安事變發生地華清宮等景區推進紅色展館建設,結合景區特色設置互動參與活動,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展館展陳效果,通過更現代、有特色、能參與、可體驗的創新模式讓紅色景區更具時代光芒,讓紅色精神傳承更有“溫度”。
立足“延安精神”寶貴財富,在延安建設紅色培訓基地和研學教育基地,以多元化的紅色教培體系,將互動體驗與課程培訓相結合,推動紅色培訓、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創新,邀請國內黨史權威專家、知名學者圍繞時事熱點建言時代發展設置課程,同時利用科技手段不斷豐富課程形態,通過“行走體驗”與“落座會議討論”相結合的沉浸式感官體驗等環節,設立沉浸式紅色教育課堂,讓延安紅色文化“活”起來。
近年來,陜旅集團以“旅游”作為載體,“文化”為血液,“紅色”為內涵,推出了《紅色娘子軍》《延安保育院》《12.12》《二虎守長安》等一批紅色旅游演藝項目,將動態文化展示與旅游目的地相結合,以藝術的形式講述紅色故事,鮮活地再現了沉寂在歲月里的歷史故事,彰顯了紅色文化的特殊精神內涵。
陜旅集團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深挖紅色文化的厚重精神和豐富內涵,結合當下文化消費趨勢,研發了特色鮮明、形態多樣的文創產品,如紅星照耀中國、黨性戒尺、不忘初心對杯等,這些文創產品以極具創意的設計、現代時尚的元素,整合紅色元素和傳統文化、民俗藝術,深受游客喜愛,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文創產品同時使紅色故事、革命精神具象化、可觸摸、可傳播,使學習教育、精神傳承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可見、處處可感。
講好紅色故事,銘記紅色歷史,激發奮進力量。陜旅集團將繼續肩負使命、矢志前行,積極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紅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讓紅色文化更加鮮活、更加深入人心,不斷打造紅色旅游樣板,助力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