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陜西日報》刊發了題為《文旅融合 “鏈”接未來》的文章,重點解讀了陜旅集團旗下《長恨歌》演藝與白鹿原影視城景區以“鏈群式發展”推動文旅產業迭代升級,以“大文旅”理念構筑現代文旅產業體系,寫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文章開篇提及演藝《長恨歌》極大帶動當地多行業發展及迭代升級。
傳統景區華清宮因一臺常演常新的旅游演藝《長恨歌》火了17年,極大地帶動了景區所在地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發展以及西安—臨潼旅游交通的迭代升級?!伴L恨歌”幾乎成了臨潼文化旅游的代名詞。目標在前,怎樣做好“文旅+”“+文旅”這篇大文章?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給出答案:要把改革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融合發展作為第一抓手。
文化旅游工作最需要創新,也最能創新。2021年,為應對因閉園停演帶來的經濟壓力,旅游演藝《長恨歌》創新推出冬季版冰火《長恨歌》,讓臨潼有了全新的冬季旅游項目,讓進入淡季的文旅產業復暖。
當下,文旅產業的發展并不缺乏消費力,而是需要能夠吸引消費的優質產品。隨著文旅消費從大眾化向個性化轉變,能融盡融的“大文旅”格局,宜鏈則鏈、宜群則群的產業發展態勢,已是大勢所趨。
以文化為“魂”、以旅游為“基”、以科技為引領、以政策為保障,以“鏈群式發展”推動文旅產業迭代升級,以“大文旅”理念構筑現代文旅產業體系,陜西文旅產業未來可期。
文中還提及白鹿原影視城激發當地產業活力,催生新的產業鏈,并以文化創意、文化內涵賦能其他產業,構筑起“大文旅”發展格局。1月15日,在白鹿原影視城,大雪將這里變成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姚偉超的小吃攤上依然冒著熱氣,不時有游客來補充“能量”。“冬天景區的游客會少些,但我的收入還可以。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比外出打工強?!币コf。
以前的白鹿原交通不便且沒有掙錢的營生。家住白鹿原上楊木寨村的姚偉超,每逢附近的焦岱鎮有集市時,便早早趕去擺攤,但忙活一天只能掙到幾十元錢。
2016年,白鹿原影視城開園后,姚偉超在園區里租了鋪位擺起小吃攤。園區超旺的人氣讓他一年就能有三四十萬元的營業額。“景區里的商戶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恐皡^,許多人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家里蓋起了新房甚至辦起了民宿,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币コf。
從景區項目用工、商鋪租賃直接解決村民就業,到景區員工食宿、物資供應促進當地居民收入多元化;從帶動村民增收的餐館、農家樂、民宿,到助力農產品銷售的“櫻桃節”“大杏節”等農產品推介活動……白鹿原影視城激發了當地產業活力,催生了新的產業鏈,讓周邊的村鎮和村民真真切切地從中受益。
“白鹿原影視城建成后,僅住宿一項,鄰近的董嶺村每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余元。2023年,董嶺村集體資產突破7000萬元,經營性收入達80余萬元?!卑茁乖耙暢钦哐芯渴抑魅魏沃緜ソ榻B,景區附近的楊木寨村和老虎溝村村民靠著住宿生意,每年戶均收入少則3萬元,多則8萬元;經營餐館的村民甚至能年收入5萬元至20萬元。
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白鹿原影視城近年還建成運營“穿越大峽谷”“長安翱翔”等科技體驗項目,打造了全國首個室外全沉浸夢幻山谷光影秀《夜譚白鹿原》,通過文旅、科技、影視深度融合發展,豐富產品業態。“《夜譚白鹿原》的運營盤活了景區‘夜經濟’,讓曾經天黑后就沉寂下來的景區熱鬧起來,成為市民游客夜游的新地標和當地民宿的‘留量’密碼?!焙沃緜フf。
將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轉化為一部同名電影,再脫胎出一座擁有電影相同場景的文化旅游綜合園區,這座成功將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業的影視城,不僅填補了我省文化影視基地的空白,還通過鄉村振興與文化旅游的“嫁接”,實現了文化惠民、旅游富民。
從“白鹿原”這個文化IP中受益的不止是白鹿原上的村民。長篇小說《白鹿原》的多次再版和多種語言版本的授權發行,以及一大批改編的同名文藝作品,帶動了眾多行業和產業發展。顯然,以文化創意、文化內涵賦能其他產業,推動頭部文旅IP全產業鏈發展,構筑起“大文旅”發展格局,文旅產業才能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